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王绍霞: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 2024-12-03 19:10:37   文字:   摄影:  编辑:王珏   审核:曾艳   浏览次数:

学院王绍霞副教授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理论文章:《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 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创新理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21日,“2023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 在西南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等全国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会。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时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嗣方,重庆市教委二级巡视员谯建等出席会议,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杰主持开幕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题展开学术交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与会学者重点围绕学科发展和基础研究两个方面研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共话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新机遇。

一是关注学科发展。林建华从三个方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温润人心、以文化人,三是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任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全过程,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三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蓉生从 “第二个结合” 的地位和意义切入,指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 “根脉”,又要握牢马克思主义这个 “魂脉”。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挂职) 白显良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植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直面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变革、汲取思想教育历史发展的丰富智慧四个层面探究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向。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更多关注党员干部教育、社会发展亚文化现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等领域,以更好担负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

二是深入基础研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冯颜利从多维度阐释了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理学理哲理: 一是要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 “国家级人才” 特聘教授刘建军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其概念、依据、层次结构和体现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习胜聚焦学科核心概念,以 “思想政治教育” 界域的泛化及其带来的问题为出发点,指出应从概念生成和学科规定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进行界域框定,并对相关现象进行规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学委员会主任刘书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江苏警官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不移讲政治,并从政治环境、时代使命和教育责任、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

党的创新理论与新时代文化使命研究

与会学者锚定理论前沿,围绕新时代文化使命问题展开研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着眼宏观,概括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四个重大成就: 思想引领优势优先,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文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邱小云阐明了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红色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旗帜、精神标识和价值魂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红色文化发展的现代特征、时代动力和必由之路。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胡海波阐释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贡献:一是从基础理论层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二是从重要观点层面阐发了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立场论、文化发展道路问题、文化根基论、理想信念论等具体问题。

同时,学者们围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一主题进行了多元视角、多重维度的探究。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绍荣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进行了具体阐释。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绍清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具有中华文明的 “五个突出特性”,而且具有自身显著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绵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典型的现代发展性、鲜明的创新性和博大的包容性。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包庚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逻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 “总开关”,“两个结合” 是必由之路,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是发展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人类情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指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文明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提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力意义重大,能够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拓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之于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着眼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认识前提,从如何定义人、如何把握社会主义的人、如何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出发,层层递进,阐明了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内涵。刘嗣方认为,要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层面厘清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要从工作体系、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出发,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南昌大学期刊社社长钟贞山对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内涵意蕴予以阐释,指出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表明了 “为谁培养人” 的根本立场,彰显教育的政治论与认识论相统一,阐明了 “怎样培养人” 的根本要求,彰显教育的实践性与发展性相协调,规定了 “培养什么人” 的目标指向,彰显教育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相契合。

与会学者同时着眼微观层面、聚焦特定群体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展开讨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邓卓明剖析了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价值意蕴,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培育回应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彰显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也是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支撑。百色干部学院副院长刘玄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教育方式不灵活、教育成果使用不广等不足,应从创新拓展教育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思政课只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精神养分,才能始终葆有生命力、吸引力与感召力。与会学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 “大思政课” 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等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思政课研究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是 “大思政课” 建设。时任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玉新提出通过搭建 “三融通” 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 “三联动” 的教学新模式、构建 “四协同” 大思政运行机制推进 “大思政课” 改革创新。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明海强调应从文化向度探讨 “大思政课” 建设的内涵、方向和路径,并从文化传承、时代价值、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律等方面对其必要性进行了阐释。

二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聚焦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从结构、功能、作用三个层面构筑了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认为二者关系的基础表现为赋融关系,核心表现为赋能关系,关键表现为赋效关系。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银河从思政课实践教学切入,提出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组织脱节、计划脱节、内容脱节、进程脱节、主体脱节、评价脱节等问题,认为推动思政课实践创新应从教育团队、教学基地、教育平台、教学评价等方面着眼。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重点关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出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以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构建教师一体化共同发展机制、教学话语一体化合力打造机制、教学资源一体化合作开发机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协同机制、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一体化共育机制为重点任务,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内外联动的思政教育格局。

本次研讨会专家学者云集、内容丰富、观点前沿,会议中呈现和产出的高质量研讨成果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