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五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在西南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2-04-18 09:29:26   文字:刘东赫   摄影:刘东赫、毋亚彤、陈育新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廖晓衡   浏览次数:

2022年4月16日上午,由“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筹备组、《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召开。论坛开幕式由《学习与探索》杂志社主编张磊主持,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王凤才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书记廖晓衡在开幕式上致辞。


1ABAB


本届论坛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论坛规模大,本届论坛共设四个分论坛,17位权威期刊和出版界编辑、100余位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受邀参会,线上线下参会人数最高峰达40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二是征文质量高,本届论坛紧扣“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这一主题,从100余件投稿中精选出60篇优秀文章编入论文集,其中既有名家新作,又不乏学界新秀直面学术难题的理论探索;三是开展形式新,本届论坛运用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对主会场和四个分论坛全程直播。


194CB


第一分论坛中,武汉大学何萍教授围绕着新冠肺炎疫情,探讨了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命政治问题以及在不确定的当代社会中的社会治理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升教授认为,人为了自我持存而必定会把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这种生存的困境又是人自我持存所必须的,这种生存上的悲剧现象往往会被合理化。同济大学李春敏教授指出马克思与空间现象学的对话呈现出本质性的困境,体现在关于空间意识的发生学场域的不同理解和关于空间批判的实践归宿的差异。山东大学焦佩教授对韩国左翼政党在绿色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宋惠芳教授指出,在社会化生产的背景下,共产主义通过恢复无产阶级平等分享社会财富的权利,为人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奠定了基础。山东师范大学王青教授对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肇始者泰德·本顿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作了汇报。山东农业大学林美卿教授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同济大学袁芃副教授展示了21世纪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特点。上海大学杨丽副教授认为中国学界还需要持续性地关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山大学副教授方珏指出,英国第一代新左派代表E.P.汤普森和第二代新左派代表佩里·安德森之间引发的理论论争已经且始终在整个国际学界获得关注。山东科技大学吴华眉副教授围绕着温迪·布朗生命政治学批判理论,探讨了经济化法律决定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王馨曼讲师指出,阿甘本提出了赤裸生命、例外状态等范畴的辩证理解,打开了作为无目的的手段的姿势,将生物性身体从生命政治装置中逃逸而出的通道。复旦大学吴敏博士指出,本哈比试图在系统重构批判理论历史的过程中,追寻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西南大学江尧博士围绕着拉克劳的“话语”认同,在后现代视角中对生命政治治理进行一种发展性思考。西南大学任艳华博士认为,沃勒斯坦在世界体系理论的框架下决然判定现代世界体系已经陷入了一种由于内部矛盾而导致的结构性危机之中。


15ADA


第二分论坛中,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对近20年,英国新左派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梳理,回答了为什么人道主义是21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以及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在人道主义方面的探索为什么值得关注。华南师范大学刘卓红教授指出西方左翼从政治哲学角度对当今资本主义的批判语言犀利、针对性强,有些问题切中了要害,尽管他们所提的方案不切实际而且局限在理论层面上,但也有合理之处。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认为,阐释《资本论》需要解开“某些术语的谜”,阐释《资本论》的边界是由理论总问题的革命决定的。复旦大学夏巍教授认为,法兰克福学派高度认同马克思开辟了新哲学,因而批判知识论阐释路向,捍卫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吉林大学韩志伟教授指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于生命的有机性和创造性的理解,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南京大学戴雪红教授梳理了当代美国左翼女性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同济大学周爱民副教授指出,当前批判理论的发展处于三代影响叠加和融合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具体理论范式。华东师范大学谢静副教授认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范式转变丰富了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蓬勃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创造性。青岛大学赵长伟副教授围绕着霍耐特自由思想谈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东华大学马欣副教授提出,不受掌控的美学也可视之为一种共鸣美学,共鸣的模式也可将其看成是对侵占模式相对抗的一种模式。厦门大学助理教授郭伟峰认为,我国的治理现代化应当自觉规避生命政治逻辑,开创全新的治理范式和现代化的道路。四川大学助理教授刘利霞敢于向哈贝马斯挑战,有理有据地找到了启蒙辩证法中规范性的维度、解放性的维度。广西师范大学廖和平副教授立足于现实去思考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及其世界效应,总结出世界对中国的接纳的前提。上海大学高红明讲师概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加速知识和产业的更新;加速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变革;加速文化和上层建筑的重塑。四川大学助理教授周清云指出,罗萨从社会加速的角度重新理解异化现象,并提出共鸣概念回答了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


18BA8


第三分论坛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生态批判理论包含的三个维度,提出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启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魏小萍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对哈里斯的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论。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关注语言的“以言行事”“以言表意”“以言取效”三大行为,并且在此过程中,回答了语言是什么、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话语哲学问题。山东大学马秋丽教授以“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滋养、理路与旨归”为主题,强调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而提炼的思想精华。暨南大学魏传光教授针对“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这一伍德命题,提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看似平等、实则不正义剥削的内在逻辑。华东师范大学闫方洁教授认为,如何跨创现代化的新道路,如何超越历史终结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颜岩教授主要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家族相似性、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等问题展开论述。浙江大学李哲罕研究员从全球疫苗分配情况入手,以马克思批判的观点去批判全球正义问题。重庆理工大学张翠教授主要论述了哈维与罗萨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扩张和时间加速问题。吉林大学王庆丰教授论述了剩余价值和安全机置二者共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逻辑。国防科技大学刘增明副教授认为,贫困是与资本逻辑联系在一起的,必须要通过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来实现。西北大学卢丽娟讲师指出,21世纪需要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思想进行共享。山东师范大学李萌萌博士展示了科威尔思想的核心观点“自然的统治”。西南大学李作纯博士指出拉吕埃勒的理论偏离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偏离源于非哲学思维方式的神秘性,另一方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浙江师范大学硕士李永辉尝试借助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理论来重解泛非主义所倡导的一种自然经济模型。


11DFC


第四分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的鲁克俭教授指出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逻辑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意大利的传统和历史相结合。吉林大学贾中海教授从自我所有权理论出发,对当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的两个主要流派进行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罗骞教授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建构性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吉林大学罗克全教授围绕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指出个人的自由的发展是其他一切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人的价值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南京大学蓝江教授指出,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真正的数字劳动者没有雇佣关系,赢者通吃的方式取代了原本的雇佣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把马克思主义与自然观结合,指出了围绕人类史的政治哲学研究的五个聚焦问题。福州大学林青教授指出总书记重视历史文化传统思想对青年人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大学杜红艳教授围绕人和生产的关系问题重新讨论马克思人的问题,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语境中重新探讨人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冯旺舟教授围绕“政治马克思主义”学派,指出在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存在解释的悖论。吉林大学田冠浩教授围绕现象学与马克思的关系,从现象学本身出发,与马克思的哲学进行对话。山东师范大学孙爽教授探索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东北师范大学陈士聪副教授,指出新自由主义背景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都存在一种重视个人自由的趋势。山东大学蒋颖教授围绕法兰克福学派霍耐特和弗斯特对承认问题的争论,指出其根源在于伦理和道德的三个方面的区分。河北工业大学孙琳琼教授从朗埃西美学平等思想来思考权力政治哲学向审美政治哲学的转向。北京大学滕藤讲师探索了胡塞尔和卢卡奇的思想资源,把二者对科学危机的认识归纳为人的生存危机。


15133


分论坛汇报会于16:00开始,西南大学张能副教授、蒋志红副教授、杜丹讲师、谭艳玲讲师分别对四个分论坛的情况进行总结发言。

经过为期一天的热烈讨论,本次论坛于4月16日晚圆满落幕。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薛刚主持,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王凤才、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和下届论坛的承办方——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逄奉辉分别致辞。尽管受疫情影响,论坛不得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每一个环节的参会者都非常认真地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促进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展与深化具有积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4月在山东青岛召开的第六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


181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