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西部论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理论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汇聚一堂,共同就“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理论难题、经验做法展开交流讨论。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市委文明办主任赵德明,重庆市教委宣教处处长李林齐,西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卫国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洵主持。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卫国指出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不断强化党建统领、队伍建设和协同联动,扎实开展项目研究,启动编写系列精品著作等,希望此次会议为重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贡献力量。
重庆市教委宣教处处长李林齐指出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根植巴渝沃土、深耕“红岩思政”,希望研究院坚持“研以致用、用以促研”,为重庆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市委文明办主任赵德明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聚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希望本次会议对重庆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作给予帮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凝聚智慧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专家研讨环节。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黄蓉生主持第一阶段研讨环节。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通过对比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为大家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式”与“特”在何处的问题:现代化的发展永远有一般逻辑和特殊逻辑,其中特殊逻辑和各个国家自身发展条件和现状是相一致的;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不光是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也是现代化的道路;多层次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而具体实践与“特色”概念紧密相连。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朱安东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我们改革还能改得动?为什么我们还能改得成?”对此,他的回答是: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发动人民、团结人民、组织人民,集中力量办成大事。”正是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打牢三大基础。一是加快数据、信息等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的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财富基础。二是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人力资本的均衡提升,以新质生产力协调生产力结构与布局,巩固共同富裕的协调基础。三是要推动经济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健全要素市场化定价体系,强化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保障,完善与新质生产力适配的基本经济制度,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嗣方认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而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我国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在如此复杂的情况和应用场景中,重庆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道路有首创性、系统性、协同性三大特点,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讲好重庆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故事,真正彰显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理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何玲玲主持第二阶段研讨环节。
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教授以《关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一点思考》为题,首先从功能重构、范式转型和空间整合三个维度描绘了“枢”与“城”战略耦合、“减量”与“提质”动态平衡、“外部协同”与“内部均衡”立体布局的新时代重庆发展特征,为重庆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理论前提,其次从产业升级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城乡融合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科技创新打造内陆开放新枢纽、生态文旅彰显山水城市新魅力、民生改善构筑幸福生活新图景五个方面勾勒出超大城市现代化的“重庆样本”,最后以聚焦“六区一高地”建设,推动宏伟蓝图全面落地生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的构建,不仅是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更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西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卫国表示,从空间重构的角度来看,重庆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是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的联结点,形成了连接东西部沿海,辐射西南腹地,贯通亚欧大陆的三维空间枢纽。这种空间重构,有利于重庆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经济发展空间,实现西部内陆与全球市场的空间对接,在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紧扣“两大定位”,重庆正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毛邦松在发言中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56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51条运行线路覆盖欧亚116个城市节点。去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多亿,今年一季度达到1650多亿,同比增长4.1%。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西部国际交往新前沿,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任毅介绍,川渝两地协同共建系统绘制18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打造了四个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她表示,未来重庆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强西部重庆科学城和成都科学城双核联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推动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据悉,本次会议深入研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宝贵经验,以此为契机,集中组织力量,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系列研究成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贡献重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