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力振兴,温暖童心,‘青马’在行动”2022年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队在潼南区双江镇展开了“走访帮扶,助力振兴”实践活动。
队员们根据第一天支教课后的调研情况,综合支教学校老师们的建议,选定了走访名单。本次走访的对象主要是家庭条件较为一般的处于最基层的留守儿童,以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的真实状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早上九点整,队员们刚抵达和学生们约定好的校门口,有的孩子早早地就来到学校等待老师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期待的目光,仿佛在告诉队员们他们有多么盼望老师们能再陪陪他们,能到他们的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队员们牵着孩子们的手,一路拉着家常,踏上每天他们都要走过的求学之路。山路崎岖,路途陡峭,住在离学校较近的新修村路旁的学生还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都要翻山越岭,走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土路才能来到学校,小小年纪,甚是不易。队员们前一天晚上就与孩子们和家长们取得了联系,分为六组展开了各自的走访之旅。
一、走访之旅,触动心灵
01.走访队员:向桂英、王飒
清晨沿着山路,前往同学们住的地方进行家访,还没走到门口,孩子的奶奶就已经到半路接老师了,看到奶奶对家访的重视,我们倍感欣慰。踏进家门,孩子就摆好了椅子,让我们坐下和她们亲切交谈。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大山里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送孩子上学。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六年级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了洗衣做饭,放牛放羊,都很勤快听话,从小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学习也比较刻苦。但孩子们几乎没有父母的陪伴,也许在她们心里,爷爷奶奶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提到父母时,看到她们眼里若隐若现的泪光,心里情不自禁地哽咽了一下。多么希望她们也能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能在父母的陪伴下茁壮成长,能得到更多的爱与关怀。也许要实现这一愿望,从根本上还是要进行乡村振兴,只有让农民能实实在在从家门口挣钱,才可能留住孩子的父母,还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02.走访队员:刘东赫、李依娜
清早我们来到兴安小学校门口,那对面的就是连绵青山。山民们朴素的生活是山外人很难想象的,山里孩子对我们这些“小老师”的家访也是充满了期待。行程结束后有好几个孩子通过家长的微信联系我们:“哥哥姐姐,以后你们还会来吗?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孩子们,虽然我不知道永远之于你们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也许在不久之后就会把我们忘记,可我们依然很高兴能够曾经出现在你们的生活里,传递着我们的真情;同时,在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身上我们也收获了冬天里的温暖。愿这份真情与温暖是可以被传递的,希望愈来愈多的社会力量和志愿团体可以关注到双江镇山区的孩子们,延续这份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03.走访队员:吕瀚东、梅兴锡
我们访谈的对象是五年级的一名男生,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小男孩家里是贫困建档户,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修了新房,但家里仍较为简陋。他的爸爸与哥哥外出打工,今年过年也不回家,只有他与奶奶一起过年,虽有小猫小狗陪伴,家中仍略显冷清。昨天我们为五年级的同学们上了书法课,教他们用毛笔写了“福”字,小男孩非常认真且聪明,他也把自己写好的“福”贴在了自己屋子的门上。但是我们也感受到他是一个极其缺乏安全感,希望能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因此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帮到小男孩,也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他,让他有任何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们。但我们也深知自己能力还远远不够,还需锤炼品质,提升素质,希望以后能够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西大研究生的力量。
04.走访队员:邹欢,张函毓
清晨,我们来到安兴小学校,孩子们早已在学校门口等待。我们跟着孩子们走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他们家里进行家访。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平日里基本上都是自己完成作业,课余时间还会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生活的艰辛和孩子们的懂事都让我们讶异与感动。家访结束后,孩子们问我们:“你们以后还会来看我们吗?”我们说:“会的,而且会有更多的哥哥姐姐和我们一起来看你们。”孩子们仰脸看着我们笑了。我们为孩子们带去关爱,孩子们的纯真同样也感动着我们。我们这才明白,我们与孩子们之间,并不只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是两棵树的相互摇动,两朵云的相互触碰,两个灵魂的相互唤醒。
05.走访队员:李圆圆、张慧婷
第一次去到孩子家里家访,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腼腆的笑容,无一不向我们无声诉说着他的期待与喜悦。刚跟孩子妈妈交流没一会儿,见他捧着花生、瓜子和牛肉粒来到我们面前,小声说着:“老师,给你们吃。”孩子眼神的清澈,媲美横贯双江的河流。支教活动时间虽短,但山里孩子们的真诚与淳朴已深深印刻在我们所有人心中。他们处在偏远闭塞的环境,却如同一株株小向日葵顽强生长。孩子们,愿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即便身处逆境,依然心向阳光,永怀希望。
06.走访队员:朱静、彭德莲
一大早赶往安兴小学准备到提前约定好的学生家中访谈,在校门口等待学生时,看着到处耸立的山崖,听着鸡鸭狗鹅的欢叫,我更真切体会到了“鸟鸣山更幽”,同时,更真实感受到了农村的寂寥与“落寞”。小雪到校门口来接我们时戴上了昨天刚发的耳罩,但身上却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路上一直瑟瑟发抖,于是给她穿上我们的红马甲。小雪很开心,她喜欢鲜艳的红色,而我们更喜欢她的笑脸。小雪的妈妈没怎么上过学,二年级的作业辅导起来都吃力,对于孩子的教育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小雪好好读书。作为妈妈,有时还要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孩子只能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听到这些,我不知道说什么更适合,只能反复叮嘱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教育对于山村的女孩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张桂梅校长的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回答:通过教育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真心希望小雪能够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在二三十年后像她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只能无力地叹息和摇头,但愿我们的关爱和鼓励能够带给她温暖与勇敢前行的力量。
二、帮扶锄地,助力振兴
下午,队员们来到了一位小男生的家中,帮助他们家锄地。在上午的走访中队员们了解到,孩子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生病行动不便,家中几乎靠奶奶一人操持,转年就要春耕,还有一亩多的地没有翻,队员们于是决定下午一起为小男孩家出一份力,带着从村民家中刚刚借来的锄头,开启了西大青马人的“锄”力之旅。
队员们中有未曾干过农活的新手,也不乏经验丰富的锄地能手,一场“能手”带动“新手”的传帮带活动在安兴乡的田野间热火朝天地展开了。队员彭德莲告诉了大家锄头的发力方式,握把、举臂、甩锄、翻土,一气呵成。“把土翻出来以后,还要用锄头把土块儿打碎,这样可以让土地更平整,庄稼可以更好的吸收养分。”
经过彭老师的一番现场教学,其他队员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锄起锄落,泥土四溅;伸臂弯腰,土松草没。队员们由一开始的蛮劲儿发力逐渐掌握如何使用锄头下落的惯性巧劲儿,一步一个脚印,一锄一块松土。慢慢地,虽然队员们的手上磨起了水泡,也有几份腰酸背痛,但是看到锄好的地越来越多,想到婆婆能少费一份力,心中愈加奋进,手中愈发有力。经过整个下午的努力,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一去不复返,这片希望的田野正等待着明年春天播种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青年一代的付出与努力,更需要汇聚社会更多的力量,引起人们更广泛的关注与参与。此次锄地帮扶的活动,队员们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将新时代研究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展现给了广大网友们。观看直播的网友们纷纷弹幕留言与队员们进行互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党员就是要冲在最前!”“你们劳动的样子,真美!”本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1000人,点赞数超10000次,网友们通过直播镜头了解到了安兴乡的发展情况,并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青马在行动
本次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西大“青马人”的视角,透视了全面脱贫的伟大成果如何继续巩固,进而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动能,更以青春形象为助力乡村振兴“代言”,以青春能量为汇聚社会力量“聚能”,走访帮扶,助力振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