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课建设 > 正文
群策群力克服教学难题: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系开展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 2025-03-25 12:59:04   文字:   摄影:  编辑:张亮 谢健   审核:唐斌   浏览次数:


3月21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系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自信”“四个选择”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核心脉络,针对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举行了集体备课会。



集体备课会前,系主任谢健老师介绍了本学期集体备课会、教学交流、课程建设的整体计划与安排,并强调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最新精神、紧扣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有机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教学中。 

围绕本次备课主题,备课会由张文博、高佳两位老师主讲,文红梅、宋明两位老师点评。张文博老师以“第一专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第二专题 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为例,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如何基于宏观的历史脉络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议题,如何基于富有感染力的案例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高佳老师则聚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等重大论断,以“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为切入点,通过二者对待民营经济的不同做法讲述了“洋务运动”的不足及失败原因。针对两位老师的讲述,文红梅老师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核心脉络,要注意贯穿始终,要注意把握历史细节与思政育人的充分融合。宋明老师指出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教学时,不只是内容的“点对点”结合,应是在整体的“知识结构+系统逻辑”上融入,这样教学内容才不会散乱。 

备课会上,与会老师们还围绕集中备课会的形式、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题库的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的课程建设以及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数智赋能的重要作用等展开了充分讨论。通过此次讨论,老师们对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教学以及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等问题,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并形成了更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