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月18日第四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通知发布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的学者和青年学生积极响应,踊跃投稿。主办方共计收到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150余篇论文,其中有110篇论文入选论文集。经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委对入选的学生论文进行认真严格地初评、复评和终评,最终共有40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5篇。现将名单公示如下:
一等奖
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单位 |
1 |
陈雨坪 |
“抽象劳动”与同质化的社会图景——论普殊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悲观论实质 |
北京大学 |
2 |
丁义峰 |
从自发哲学到非哲学:理论的战场、形势与赌注 ——论阿尔都塞哲学的三重辩证运动 |
中国人民大学 |
3 |
崔晋 |
后现代社会个体主体的异途——再论阿格妮斯·赫勒的主体性观念 |
武汉大学 |
4 |
崔永庆 |
耶吉生活形式批判的生成逻辑——从关系主体性到规范性社会批判的理论进路 |
北京师范大学 |
5 |
张金权 |
论马克思性格面具概念的批判性内涵及其理论效应 |
西南大学 |
二等奖
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单位 |
1 |
范俊翔 |
霸权理论的起点:历史与哲学双重逻辑下的“从属者(Subalterni)” |
复旦大学 |
2 |
王冬阳 |
可理解性:自然再魅的现象学分析 |
中国人民大学 |
3 |
吴帅、 包大为 |
作为类比的批判:“技术封建主义”的洞见及其局限 |
浙江大学 |
4 |
张翔、 戴雪红 |
资本主义父权制的终结何以可能?—基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者玛丽亚米斯的“冰山”隐喻 |
南京大学 |
5 |
陈芯妍 |
论梅亚苏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及其理论限度 |
西南大学 |
6 |
罗国梁 |
当必然性崩塌之后:梅亚苏如何为无根基的世界构建正义? |
西南大学 |
7 |
陈文祎、 岳爱武 |
符码·欲望·乌托邦:数字游戏中意识形态的生成、运作与救赎 |
上海大学 |
8 |
李琳枫、 邓伯军 |
技术封建主义“云地租”的资本主义本性——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考察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9 |
刘博 |
数智时代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技术重构与制度突围 |
西北师范大学 |
10 |
任嘉乐 |
“物化”逻辑产生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反思卢卡奇从“价值解构”到“价值重建”的批判路径 |
西北政法大学 |
三等奖
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单位 |
1 |
陈安雪 |
意大利工人主义的思想演进——从“社会工人”到“诸众” |
中国人民大学 |
2 |
李星汉 |
重解革命话语的历史哲学框架:在卢卡奇和阿尔都塞之间 |
中国人民大学 |
3 |
黄妍珺 |
从机器工厂到数字“铁笼”:资本权力规训机制的双重演进逻辑 |
南京大学 |
4 |
刘隽杉 |
鲍曼“新穷人”思想的伦理批判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 |
5 |
李静乐 |
身体习性的规制与数字身体的优化——算法权力的意识形态机制与主体困境 |
黑龙江大学 |
6 |
王宇 |
塞德里克·迪朗的技术封建主义理论研究——硅谷共识的悖谬式发展 |
黑龙江大学 |
7 |
贾琦 |
所有制的纠缠结构:关于“历史分化-帝国形式-共产主义”的社会历史构型 |
武汉大学 |
8 |
王培赫 |
自然与历史的辩证交织——论阿多诺的“自然历史理念” |
武汉大学 |
9 |
陶文飞 |
数字时代的霸权机制与救赎尝试:韩炳哲精神政治学思想及其理论局限 |
东北师范大学 |
10 |
黎心韵 |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对帝国论的知识再生产 |
东南大学 |
11 |
陈浩东 |
陌生人的隐喻:齐格蒙特·鲍曼的自我与他者 |
四川大学 |
12 |
林海璇 |
“神圣-世俗-再神圣”:意大利“宣言派”对“平民主义”的激进阐释和当代创新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13 |
凌然 |
生命政治视域下的治理术幽灵:从法国大革命的财产秩序到新自由主义的例外空间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14 |
李海梅 |
霍克海默权威批判理论的多维透视及其当代启示 |
西南大学 |
15 |
叶春辰 |
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属性的三重界定及其当世价值 |
西南大学 |
16 |
刘佳伲 |
为什么世界不存在?——马库斯·加布里尔意义场本体论的偶然性维度初探 |
西南大学 |
17 |
陈睿辰 |
法律形式的“总体性”方法与政法——卢卡奇和帕舒卡尼斯共享的法律分析 |
武汉理工大学 |
18 |
徐艳华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潜能”之思——基于阿甘本的潜能存在论 |
广西大学 |
19 |
孙快 |
劳动正义语境下数字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西北师范大学 |
20 |
王博 |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的三重维度 |
西北师范大学 |
21 |
潘娇娇 |
批判性考察数字拜物教的三重逻辑维度 |
西北师范大学 |
22 |
马怡娜 |
“对象化”与“异化”: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判转向 |
西北师范大学 |
23 |
黄奕采 |
日常生活的操控与解放:列斐伏尔视阈下“需要”的异化诊断与价值重构 |
西北工业大学 |
24 |
雷佳 |
从实体到情动:德勒兹对斯宾诺莎身心观的动力学重构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25 |
崔国星 |
论乔恩·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兼论第二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转向 |
湖北大学 |
热烈祝贺各位获奖同学,祝愿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生涯中继续进步,取得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感谢所有投稿的同学,你们的积极参与,为本论坛增光添彩,期待你们在今后的论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中国的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公示期2025年7月20日—25日,在此期间,对公示内容如有异议,请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笑宇联系,联系电话:13940390275。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2025年7月20日